或許您有過這樣的經驗:
朋友氣沖沖的來找妳抱怨她碰到的討厭事,可是她卻等不到她期待從妳這裡來的同仇敵慨,就掃興的走了。
妳興致勃勃的想與朋友聊天,卻聊不到兩句對方就翻臉,但妳不知為什麼。
與朋友相聚,大家都有的情緒反應妳卻沒有,妳忽然成了不是同黨的人?
或許妳會覺得奇怪,情緒管理不是在說我們要如何管理自己情緒嗎?上面講的例子與此何干?又與瑜珈何干?
怪就怪在我們把自己的情緒管理得太好,別人怒我們不怒,別人哀我們不哀,別人樂我們不樂,於是我們成了怪人一個,老是不合群的樣子。
練瑜珈久了,時常覺得這世界是平的,高低起伏都沒了。我們也沒特別做什麼,只不過試著讓自己安分在無聊重複的練習中,不是為了什麼熱情練,也不是跟流行,日復一日的向內觀照自己的身心,久而久之就這樣了,並沒覺得自己變的了不起,就是感覺像佛陀所講的一樣心平土地平,一副世界的熱鬧與我無關的樣子。
有一天想想這樣也不太好,不是想到上面講的不合群不好,那時還沒意味到,或許天生就孤僻少根筋,只是覺得這樣有點無情無慈悲,不太好,慢慢在每日的練習中就想著何謂慈悲?何謂同理心?想了好一陣子,忽然看到報章雜誌或電影情節會覺得鼻酸眼眶紅了,很少出現過的傷心變的很容易出現。
說這些沒有離題,對喜歡發怒的人,講一般的情緒管理多半沒用,有用他就不會讓人家覺得害怕了,時常是他自己完全不覺得自己有問題。如果他願意,反而什麼都不用刻意,就每天重複無聊的行為變成習慣,在這行為裡沈浸在自身的觀照中,自然而然情緒就不見蹤影,凡事多了幾分思考。結果這時才要情緒管理,惡已隱善需揚,想辦法多一點感性,想辦法感受身邊人的情緒,盡量配合一下別人的情緒,甚至想辦法管理身邊人的情緒。不要說教,我深覺得說教沒用,牛牽到北京還是牛。別人怒不跟著怒,別人傷心跟著傷心,別人痛苦跟著痛苦,別人快樂跟著快樂,這就是我想講與正在追求努力的情緒管理。
至於這跟瑜珈何干?每天重複又無聊且能觀照自己的行為莫勝過於練體位法與靜坐了,得到身心的寧靜之後還能進而控制自己發揮自己沒有的感情的法門,也莫勝過於瑜珈。管理別人情緒不成就是自己功力不足,沒有捷徑或偏方,就是原來在做的功課繼續用心做而已。話說回來,練到父母慈祥兒子聽話夫妻感情穩定同事互相尊重也就夠厲害了。如果你已經這樣就也不必多費心,請繼續保持就好。不必要求任何人都能好好相處,更不要想折服別人,很多人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我們不應該去吵他,就好像別人也很尊重我們不來打攪一樣。心平土地平,心淨國土淨,這是用心去看的。
原本學習瑜伽簡單的只為健身與治病。
接觸更多之後,發現更多需要思考的理念。
此篇文章更令人深思,無聲無情唯吾的定義是否能有更清晰的引導比喻?
夫妻、家人是否同此理論?
真的迷惑。
我可以感覺在對方怒的當下,那種心平地平的安寧。
但,設若無情,人間豈不是另一番景象?或是安靜無聲,或是類於行屍?
真的迷惑難解。@@~
兩極化的世界並不存在,兩極化的觀點則到處可見。
好比到美術館欣賞畫,並沒有一百分或八十分或六十分的差別,美術館之外也沒有零分的畫作。每一幅佳作唯見到每個畫家用他自己心力詮釋出令人驚嘆的美感,但這美感是否有準則可循?當然有,但那叫做複製,是不值錢的。
試著想像人情世故像畫一幅畫,初學者畫出來有人看了喜歡有人看了討厭。先試著放下不是即非的分別心,再找出自己最佳的詮釋方式,練習畫出讓更多人讚嘆的傑作吧。
這就是凡心與佛性的分別,或魯鈍與穎慧的差異?
以我這凡心定義瑜伽,然後,想進入佛性瑜伽的殿堂一窺究竟,畢竟仍在望塵之外。
謝謝老師的比喻與引導。
能否在個人迷惑中,以入世的切入方式,直接為我點出方法?
其一、生活優渥或慘澹,其自修的差異。
其二、天生魯鈍如何轉慧
其三、放空一切是否失去生命動力。
再次感謝!
企盼師父領我進門
我沒資格當師父,只有以我經驗分享給你。沒有什麼好方法,唯有心中牢記你想追求的,然後一直不斷嘗試、努力、不放棄,其他的什麼一、二、三都是我們的幻想分別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