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鍛鍊的量化與物質化

雖然身心是難以分開的,大部分人也以鍛鍊身體為練瑜珈的目標,但對我來說它還是歸類為心靈的鍛鍊。以後有機會再多談談這話題。

心靈的東西可以量化嗎?物質化豈不是與其抵觸?這是本篇要閒聊的主題。


有時我會跟來小屋練瑜珈的朋友說,如果一個功法練三個月沒效果,我就會放棄不練了,這個就是量化的一種吧。所謂功夫,就是投資時間、用對方法,然後就要有效果,不然就是徒勞無功,如果我花了很多時間但是得到的效果很小,那不是我練習的方法有問題就是我心不在焉不夠用心。如果我是很認真的練還這樣,則一定是練法或者老師的教法有問題了。

不管練習的目的為何,遵循一定的程序與要求去用功,在一定時間內必要收效,這便是我想說的量化。舉例來說,任何人練瑜珈的初期必定要遭遇身體酸痛,在一連串動的過程中,心靈逐漸收斂集中,耐性慢慢養成,幾個星期或一段時間後便可以享受到寧靜安詳的心理愉悅感,對有些情緒雜亂的人來說對比更是明顯。這就是瑜珈功夫的有效率,能夠快速的幫助一個人感受到很多好處。跟其他功夫相比,有些功夫練習初期太沈悶,有些要求太繁瑣,有些功夫則門檻太高。瑜珈可以用資本主義的字眼說是一門”投資報酬率很高”的功夫。

人性一個很基本的要素就是”分別心”,對任何事物去做分類、比較,這誰都免不了,就算有人嘴裡說「不要有分別心」,往往心裡照樣在對事情作分類判別。所以與其口是心非的唱高調,自古以來的瑜珈宗師們一向是很現實講求效率的。怎麼說呢?以在下所瞭解,古代練瑜珈的人都是為求超脫世間一切限制束縛而希望向瑜珈求取解脫,老師對徒弟的第一門課程就是告訴徒弟死亡隨時會現前,生命時間有限,既要從瑜珈獲取生命的自由,便要深刻瞭解此點,一切會浪費時間精力增加身心牽絆的事情都要斷絕,全心全力專注鍛鍊求取功效。當老師如此說,他便相對的要對弟子的進步負責。如果徒弟在門下努力鍛鍊一段時間還沒有得到效果,老師便要自責慚愧,請徒弟另覓良師了,不應該在此繼續浪費時間。由此可知,量化並非對心靈修練有限制或矛盾,對瑜珈士來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是很重要的,浪費時間精力於無用之處是一大罪惡。

自古以來,修道人時常給人一種刻板印象,那就是兩袖清風、一無所有,尤其在印度,苦行僧一向受到眾人尊敬,連一隻布袋都沒有的人只要路邊打坐幾天,供養就源源不絕。以前在印度有一位有道的苦行僧很有名,但來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讓其困擾不已,尤其是要處理那些供養品更是一大麻煩,於是他便要求來朝拜的人除了石頭之外什麼供養都不帶,結果幾年以後,他竟然住在一座由朝拜者堆起的石頭山上了。物質化與心靈修練是否抵觸?這實在跟雞生蛋蛋生雞一樣是一個無解的哲學問題。

學功夫要不要錢?時常是兩極化的觀點。有人認為不收錢的就是好老師,有人認為辛辛苦苦練來的功夫那能輕易獲得。以在下所知,民國初年時珍貴的功夫時常要用金子去學,相對的老師收了高學費非得認真教不可,而且如果沒有神奇之處也不會有人願意花大錢去學。但現在這情形就不一定了,現代社會講求包裝與行銷,大家習慣用商業心態去看待,結果反過來時常是收費高的人家才認為有功夫,收費便宜的就被看做一般般。因為到底什麼是真功夫一般人不知道如何分別,看不懂門道只好以自己所知的去判斷,久而久之平淡無奇的功夫只要行銷的好也可以收高學費了。

現代人把運動當作是休閒,花錢在運動上面是買享受而不是只有買健康而已,所以老師功夫如何已經不是重點,重點是學員付了錢有沒有得到舒服的感覺。以前學功夫是剛好相反,尤其跟好老師學簡直是折磨,不但身心隨時被挑戰,挫折感也是家常便飯,但就是這樣才學的到功夫。現在如果還有這種老師,大概會吃上官司吧?

我認為物質化對心靈鍛鍊既不是矛盾也沒有抵觸,是從學的人的心態來決定。老師有很多種,功夫也有很多種,量化的結果對一般人外行看門道的方式會比較好評量,物質化則各取所需彼此也沒有情感上的負擔,是不是學到真功夫?那對想獲得社會認同的人來說不會介意,因為量化是以普世價值去評量,以大家都可以了解的方式來進行,這樣則證照或者分級之類的都會給人一種安心感。有心人更不會擔心這個,自己想要什麼?應該如何獲得?早晚都會找到方式突破的。該花多少錢?貴不貴?我想再好的東西都有人買的比我便宜,再便宜的東西也都有人買貴了。擺開這些之後,心靈的成長是無價的,就算好像花了冤枉錢,俗話說:「朝聞道,夕死可矣」,只要有突破就值得。真的冤枉的是沒有得到突破或成長,浪費許多時間金錢又沒有功效,那我們只好祈禱會因此而自責慚愧的老師多一點了。

分類: 大欣的寫作。這篇內容的永久連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