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這一年對我來說真是很缺乏生產力的一年,看這裡的發表文章數就知道了。這一年多來身心狀況都不是很好,有限的人生就這樣虛度了真的非常可惜,尤其後面的人生是屬於比較沒有活力的中老年,勸各位真的要趁年輕多做點事多留點回憶,不是年紀大了會不會後悔的問題,而是年紀大了連想都不會再去想,那真的是所謂的死氣沉沉。
現在繼續來談古老的瑜珈。
三。靜坐
對古代瑜珈行者來說,任何訓練方式都是為了要能長久的靜坐,他們恨不得能一坐數年甚至數十年都不用起來,先不討論為何要這樣,能做到這種程度,身體素質一定要非常好,好的能讓自己進入人工冬眠的境界。在那種狀態身體必須非常的乾淨,不能有食物或食物的渣籽留在身體,於是各種淨化法都要進行。不進食又要維持身體運作,必須練習斷食屏除食慾以及從其他管道獲得身體運作的能量,古代印度人因此發展了一些從太陽獲得能量的方法,古代中國也有所謂吸取日月精華的傳說留下,都是為了同樣的目的。還有前面談到的呼吸,要練到讓心跳呼吸都停止下來,身體的新陳代謝也因此降到最低的水準,才有可能一坐不動數個月甚至數年,為此體位法的鍛鍊更是必然,尤其修練期間身體的傷害的復健,以及維持身體在最佳狀態,練習體位法是最佳的選擇,而且長期靜坐身體血液循環不良,透過體位法的鍛鍊可以讓身體柔軟,減少血液栓塞的風險。以前的瑜珈行者喜歡住在高山上,就是因為高山的低氧以及寒冷可以幫助達成這些目的。
當然這麼難的挑戰成功者非常的少,但也不是沒有,連中國各地的縣誌都偶爾可以發現類似這種修行人一坐數十年的紀載,印度人對此更是深信不疑。
上面談到的是功夫境界。也說明一下瑜珈各種練習法的目的,但最主要的還是瑜珈行者可以”坐”得下去,若坐不下去那就白練了。甚麼意思呢?人性好動,練習各種方法都是以動為主,要靜下來坐著不動對很多人來說是很要命的一件事,要把呼吸法、體位法練習的好反而容易一點,但要坐下去身體不動心也不動就要透過很多技巧了,這樣的練習在古印度叫做”禪那”,把所有技巧都練完畢業又能教得最好的祖師就是釋迦牟尼佛。後來透過佛教傳到中國,在中國被叫做”坐禪”,以與禪宗的”禪”做分別。隋唐時期傳到日本後更是廣為流行,到現代在日本已被採納為運動員的鍛鍊之一,不是修行人的專利了。
各種坐禪方法都是透過一些步驟引導人把自己放鬆又保持警覺,然後讓心念維持在一點不動。基本上人可以分為三種類型,一是視覺系、二是感覺系、三是邏輯系,各種坐禪方法就是以這三種為方向去設計。
對視覺系的人用觀想圖案為引導,慢慢增加圖案色彩形象的複雜性,若能穩定思考出該圖案,心念便能維持在一穩定的狀態,然後再靠老師的經驗引導其停駐心念不動。
對感覺系的人來說,觀想圖案很難,所以必須用引導呼吸、或觀察身體覺受(如現下流行的內觀)等方式來達到心念維持不動。
對邏輯系的人來說,以上兩種方法都可以上手但都無法深入,對此老師必須以哲學邏輯去引導其思考,使其於靜坐時思維了解萬物的相對性與短暫性,從中理解中道與真實不須的謂何,才能甘心情願地讓心念不再放逸流轉,進而穩定不動。
不管採用哪一種方法入手,其練習過程中都會出現各種狀況障礙行者,所以帶領的老師必須為學生提供方法一一破解障礙,箇中的道理與細節就千變萬化無法深入討論了。
再次強調一下,這裡不談為何要靜坐及各家宗派的”最終理論”,僅介紹一下表面的東西。
接下來要討論體位法了,把這留在最後是因為篇幅會比較大,而且也是大家比較感興趣的。
你的相簿裡增加那麼多照片.那不是一種回憶嗎.倒是有一個不情之請.如果每一次旅遊相簿之首.放置當次旅遊的路線簡圖….
請求不准!
對上次談到練拳需不需拳經拳譜一事.我真感謝教授師教給我們正確路子.使我們不必盲修瞎練.
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上介紹的靜坐方式:
http://matrixchiou.blogspot.com/2009/10/blog-post_10.html
但上面那篇也只能說個大概原理而已,要我一項項列出詳細方法就不容易。
最近在寫一個給一般大眾使用的方法,本來先將架構給列出來,以為很簡單,後來愈寫愈多,目前是「富堅化」進行式中……
嫌靜坐書不夠多嗎?如果您寫的能吸引更多人來練靜坐,那一定要大力支持一下了。
看了長兄舉的西方那一派,看來還要加個”放逸系”了。
如果用佛教那邊的術語來說,「止」偏向修「定」,「觀」偏向修「慧」。
一般大多數的靜坐方法都是偏向修「定」的,方法多半以將注意力集中於眼、耳、鼻、舌、身、意等根覺受的所緣(甚至這個所緣還可能用意根結合其他諸根用想像力來創造出來),而專注的對象以一個為佳。
有一本《楞嚴經》是很值得參考的,這本經裡的大菩薩,大阿羅漢,宣說不少各自入三摩地的法門。《楞嚴經》大致以「六塵、六根、六識、七大」為序,加起來共二十五種圓通法門,總括了多種法門均不離這二十五圓通的變化,並要我們只選擇一門合適自己的,一門深入。
佛經雖無明述,但南傳佛教的論師們搞出一種偏向修觀、即能解脫的「慧解脫者」的說法,不得四禪,也沒有(五)神通,僅需有修到初禪之前的「近分定」,此定又稱「未至定」,南傳佛教稱之為「近行定」,有時稱之為「剎那定」。南傳將慧解脫者又稱為「純觀行者」。而不似以奢摩他修成四禪八定的根本定,並能入「滅盡定」的「俱解脫者」。
靜坐書不是不能寫,而是因為門派太多、方法又太複雜了,如果能夠擇其精要去寫原理就不錯了。
Alfredc 來拜讀你的作品了!
年紀大了不是連想都不會想,而是想很多,想太多~~看來你年紀還不很大~
過段時間找你有空,再到小屋與你聊天地~
Dear Alfredc 新年如意平安~
祝您也祝大家新年快樂。
2010年至少被您的誠懇(文字與教學)所感動。
您還很年輕啦,想做任何事,猶未晚矣!
孔子晚年滿腹才學與抱負,率各路專才門生周遊列國,顧而問之,皆遇鄙逐,就是回到魯國也竟遭驅趕。他頂多嘆一口氣,默然自占一卦,占得第22卦〈賁〉卦,彖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他把握晚年歲月,努力埋首著述十翼,流芳百世。
猶未晚矣!
拿孔子的故事來鼓勵我實在太抬舉我了。我只敢勉強以困卦自省矣。
感覺應該不是困卦,而是「囡」卦吧(開玩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