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屏東縣顯密竹巴噶舉佛學中心 (原網址已失效)
大欣按:偶然在上面網站看到這本「那洛巴祖師傳」,文章清楚生動,很值得推薦給大家。那洛巴祖師是印度瑜珈一位很有名的成就者,也是很有名的密勒日巴大師的師祖。關於那洛巴尊者的一切,本文裡有很詳細的描寫,有些地方為了幫助對藏密系統不熟悉的讀者,我就再狗尾續貂一番的註解說明,若有不周到或錯誤的地方望請明眼者指點。
(12/3更新)
【作者序言】(大欣按:作者目前不明,若有人知道請回應一下)
二十五年前,我很幸運地發現了一本西藏書,爾後將它譯成英文,取名為「那洛巴的生平及教法」。我在亦師亦友的當秋仁千喇嘛指導下,得以研習此書中妙含的義理;他是不丹魯巴噶舉(Brug-pa bka-brgyud)傳承的修行者,這個傳承特重那洛巴大大小小的教誨。我很快地瞭解到,這本傳記是一套獨特的人類文件。也由於其豐富的心理學內容,心理學家們及許多因工作關係而接觸眾人的人們,都熱衷鑽研此書。其中所論及的各主題,到今天依然成立,而那洛巴的某些見地,也受到現代認知科學的肯定。
此外,那洛巴的生平之所以對一般人如此重要,還有另一個原因,就是存在於「新奇」與「確定」之間的緊張關係,那洛巴原本屬於依文解義派的人,是個陷於客觀論謬誤的禁慾者。他一直遭受自己愚行的苦難,直到代表了親證境、由活生生的體驗中發言的帝洛巴出現,他才得到轉機。帝洛巴指出,精神層次展現自我而出現的影像,就只是影像而已,既非需要壓抑的實體,也非可以堅固成某種東西之物,他直示此道,使那洛巴由自設的鐐銬中得到解脫。
(大欣按:依文解義派即佛教一般所稱的顯教。後面會再於網站為各位介紹帝洛巴祖師傳記)
附帶一提的是,直到最近才有人認為那洛巴住世的年代應為西元956年到1040年,比我所計算出的1016年到1100年,提早六十年。對於這種較早年代的說法,所引起的爭議點,並不比較晚的年代所引起的問題少;其中之一呢?就是上師、弟子見面時,雙方的年齡無法確定。如果那洛巴真的早六十年住世的話,佛法在印度式微的時間就要比現今所推測的還要早得多了。
(大欣按:佛教在印度大約西元十一世紀左右式微,主要原因來自印度教出了一個偉大的學者商竭羅(Shankara),他有效的融合了佛教與印度教教義並且在多次辯論中勝出,一方面佛教人才也衰微了。)
那洛巴教法中有許多部分,在觀念上和婆羅門教的講法很難界定出差別何在,特別是探討身心現象部分的方法尤然。不論孰是孰非,那洛巴教法對於西藏人精神生活,以內在世界體驗上的評估而言,影響力是難以低估的,即使在時間的洪流中,傳承中的力量逐漸削減了他的份量,而加入其各自的色彩;阻擋了進一步發展的教條形式,以及使珍貴法露消跡的種種橫逆當道,但是他的教法仍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存在。
(大欣按:那洛巴尊者教法後來由其西藏弟子偉大的馬爾巴上師傳入西藏,馬爾巴上師即是著名的密勒日巴尊者的上師。)
【簡介】
在西藏佛教史中,印度的那洛巴享有獨特的地位。
直到今日,他的故事對於渴慕修行、卻要飽受幾年不斷的折磨、具足堅毅、方能得悟法理的一群人而言,的確是個典型的範例。
那洛巴用了十二年的時間,以熱忱的虔誠心及不倦的態度承事上師帝洛巴,而達到親證實相的成果。另外,那洛巴也成為西藏新一代豐富佛法思潮的開端,又同時是一個古老傳承的頂點。他體證之深,當時乃至後世印度境內的佛教行者,無一能出其右。
那洛巴的這本傳記,是由至今仍不清楚來源的法典上翻譯而來,其中包含一些歷史資料,但大部分都是這位聖者的體驗。這點使得本書具有一些特別的意義。
那洛巴於火公龍年(西元1016年)出生在孟加拉。
(大欣按:火公龍是西藏的紀年法,火公代表巳,龍代表辰,所以是巳辰年。)
據說,他降生於皇族,父親是桑提伐爾曼國王,母親是師利瑪提皇后。古印度時,「國王」只是一個行政官的頭銜,不像歐洲皇室那樣,而且在其他法典中,又提到他具有皇家血統,所以在此的描述只是略提他有這種家世背景。
當他十一歲時(西元1026年),就到喀什米爾去唸書,那裡是當時佛教傳法的大本營。他在這兒待了三年,通達了重要的幾門學問,然後於西元1029年回到故鄉。有許多學者和他同行,他又花了三年時間,在他們的陪伴下繼續學習。
西元1032年,他被迫娶妻,婚姻持續了八年,最後在雙方的同意下結束這段關係。他的妻子似乎依其種姓之名「尼古瑪」而離去,當時常將已婚女子稱作是其丈夫某某人的「妹妹」,因此她就被人稱為「那洛巴之妹」。她有一些著作,作品和那洛巴的教法非常相近,現在用「尼古瑪」之名保存在西藏的「丹珠爾」藏經中。
那洛巴於結束婚姻關係的那一年(西元1040年),就到喀什米爾去,在此住了三年,然後又到普拉哈里去,住了六年。普拉哈里在西藏佛教史中非常有名,因為其後馬爾巴最後一次從那洛巴領受教法,就是在這個地方。
西元1049年,那洛巴到了那爛陀大學,在此參加一場宗教哲學的辯論。他贏得這場比賽,並被選為住持,往後又任職此位八年。
(大欣按:那爛陀寺是歷史悠久的佛教最高學府,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前往印度留學就曾在此求學數年。)
西元1057年,對他的修持而言,是個關鍵性的年代。他辭去住持的職位,動身尋訪於觀境中所顯現出來的上師——帝洛巴。在他熱心苦尋不獲,幾乎就要自殺的那一刻,帝洛巴出現了,往後他承事帝洛巴十二年,直到其上師於西元1069年圓寂為止。
那洛巴於鐵公龍年(西元1100年)圓寂,他所遺留下來的舍利等,保存在桑斯卡爾的卡尼卡寺中。
啟發那洛巴辭去住持之位,拋棄世俗榮華的誘因,是一位又老又醜的女人,她冷冷地揭露了那洛巴的深層內心世界。在過去的歲月中,那洛巴一直從事於世智辯聰的活動,這些都是進行分析的工作,使得他遺忘了一項真理:人類的知覺感官都是二元性分別對立的。「客觀的」知識或許全然正確,但卻不見得全然重要,而且絕大部分的情況,都錯失了事件的重心。
他所忽略而未能發展出來的智慧,都以醜嫗的相顯現在他面前。她之所以老,是因為以女性之相所代表的情緒上的感動,要比智力的冷靜理性來得古老,而智力活動若非得到感受和情緒的支持,也無法存在,這些感受和情緒,卻常受到智解的歪曲與不當的判斷。醜嫗之所以醜。是因為她所代表的真理無法活生生地顯現出來,要不就是處於未開發或受到扭曲的情況。
但是到了最後,她也是本尊,因為凡是不墮入個人識心造作、以不同於或超越於個人本身的方式呈現的一切,傳統上來說,都可以稱得上「神聖」二字。因此,那洛巴自己正是那位既老又醜的神聖女子。而這位「女人」,就是密續中的金剛亥母,也就是心理發展過程中的「使者」。那洛巴依照習慣性的模式,以不帶感情的辯智心態,對每一個醜陋相進行分析。然而所見到的景像,卻使其心中產生微妙的變化。他由心底對平常所稱的「世界」,產生了一種虛浮幻變的感覺,在這樣的覺醒下,他模模糊糊中似乎領悟到,進入人們注意力焦點的每件事物,在其所顯現的表面下,都還有更深層的意義。剎那間,他和自己的可能性面對面的接觸。
(大欣按:”識”是人心對世間所有事物的認識,包含尚未認識、正在認識以及已認識,有了這些認識才有一切行為變幻的種種可能。”那洛巴自己正是那位既老又醜的神聖女子”此句是作者的意思,究竟如何請看完後再深思。)
這個景像既是一種召喚,也是對所要贏得之物的一種期盼,其後又連續出現了十一個個別的景像,每一個都以象徵性的的方式,向他顯示必須怎麼做才能建立自己的完整性,尤其是,他由真正的自己中所分裂出的 「我」,已製造出庸俗的成見,這些成見都必須捨棄。此種分裂的情況,正是使他無法瞭解象徵物內蘊意義的禍首。結果,接下來的景像一個比一個恐怖。
他偏頗的心態逐漸瓦解,直至最後終於完全崩潰。在極端的絕望中,他幾乎就要自殺了。就在此時,他遇見帝洛巴,帝洛巴向他保證,在這樣崩潰及毀滅的過程之後,就會出現建設性的階段了。也就是說,在心靈習性、成見、敵意、僵化等一一瓦解的時候,就會重建一種完整的感覺。由粗鈍的「事實」所構築的世界不再控制他,而他也並非對世界盲目無知,他所發生的事,就是從一個具有無限價值與意義的世界來照亮粗劣世間,同時將粗劣世間轉為充滿價值與意義的世界。
(大欣按:密宗的教法不走大眾路線,為求弟子能即生成就,厲害的上師時常會將弟子逼上絕路,以使弟子爆發潛能超越凡人,著名的馬爾巴上師教導密勒日巴的故事也是如此。中國禪宗初期也有相同的手法。)
從前的矛盾和繫絆之源,卻成為現在滿足與真正自由的出處。這樣的建設階段,透過對像征物的直觀瞭解或是由內在經驗的灌頂詮釋,而得以開發。全新證悟的體驗,使那洛巴成熟為法器,堪能接受教法,這些教法能令他在平凡的識流中,恆常維持有意義的覺受見地,並轉化其判斷與行為。
在往後十二年的辛勞中,他接受了十二種教法而總結成為口耳傳承的精華,同時也是指導行為的密續哲理核心。
(大欣按:密宗或是瑜珈在古代向來是口耳密傳,沒有公開教授也不會廣傳,上師的成就只有弟子最清楚,弟子的成就也只有上師知道,師兄弟彼此都不會清楚。)
帝洛巴出生於土公鼠年(西元988年),圓寂於土母雞年(西元1069年)。他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而他並非只是碰巧成為那洛巴上師的人。就某種層面而言,帝洛巴正是那洛巴的完整面,此完整面不斷召喚那洛巴找回自己。
帝洛巴與那洛巴相遇時,剛好是那洛巴生命中的關鍵點,這可由「打從你見到我顯現的麻瘋女那一刻起,我們從來就不曾分離,如同形影一般。你見到的種種景象,都是自己惡行的染污境,也因為如此,你未能認出我!」一席話,以資證明。
此外,上師弟子之間有金科玉律,那就是永遠不可視上師為平常人,因為如此一來,將必定更加強弟子的庸俗心態,這對上師和弟子雙方而言,雖然未能清楚瞭解其弊害,但也必將難以克服其所造成的障礙。因此,並非任何古怪的人都有資格作上師,也並非任何古怪的人都有資格作弟子。弟子必須要深切地感到對教法的需求,而上師則必須對自己所教導的法有過親身體驗。只有在雙方都成熟的情況下,才能產生具效力的師徒關係,並為弟子未來的成就催生。
本書的藏文原著是出自拉聰巴仁千南嘉的手。他同一時期的著名聖人有倉巴雍巴黑魯嘎,這位是帕莫竹巴(西元1110年到1170年)的弟子,而帕莫竹巴又是岡波巴大師(西元1079年到1153年)的弟子。因此本書是十二世紀後期的作品,並且似乎是第一本關於那洛巴生平的權威藏文著作。原著的作者記載,他詳實地記錄了成就者之王——帕莫竹巴的教導內容。
(大欣按:岡波巴大師是密勒日巴大師的弟子)
那洛巴的生平,似乎是許多寫作的熱門題材。有另一本類似的著作,但它刪去了口耳傳承的教法、那洛巴研習的法門以及他和馬爾巴見面的情形。相反地,那本書詳盡描述他的世俗生活,以極華麗的文藻描寫他所經歷的境界,卻沒加入任何說明來使讀者明白那洛巴的重要性何在。那本著作「那洛巴的傳奇」,由愛伯特~隆威德譯成德文,但其中錯誤很多。因此一本新的譯作是有必要的,拉聰巴仁千南嘉的這本作品具有高度的哲理價值,他勾勒出密續思考與訓練的完整輪廓,而思考與訓練二者事實上是不可分割的。
如果沒有博學喇嘛們不斷提供意見,我是無法獨立翻譯出能表達藏文原意的作品。
首先,我要感謝當秋仁千喇嘛將原著借給我,並為我說明其重要性及相關的修行法。我也同樣地感謝土促林巴上師,使我能在一些口耳教法之後,附上罕見的噶舉法著說明,這些說明,像倉巴黑魯嘎的口耳傳承法本,都只存在於手抄本中。另外,我還要感謝師友們,包括卡托翁祖古、那南仁波切仁和西藏哲蚌寺的那邦格西。
待續…
讀後感:似有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又是山之妙。